ABOUT
  • 电 话:029-84277356
  • 邮 箱:xyyfyyb@163.com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镐西路48号
70年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专 栏>>70年专栏

【记录70年 • 征文】杂谈 践行 感悟 冀望

作者:退休职工 常万贵   |   发布时间:2021-01-28   |   所属分类:70年专栏   |   点击次数:11385

星移斗转,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形势变化和任务的需要,医院在七十年间的规模和隶属关系也在变化不再赘述。今以医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院之往事和我践我行之事与大家共飨回忆。 


01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1968年医院迁来现址。当时仅有草草建成的两栋三层医疗楼、食堂和锅炉房,一栋职工宿舍和一栋二层单身宿舍,满院荒草丛生。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满目苍夷,百废待兴。全院180多名职工继承了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修建了砖土结构的托儿所、母子间宿舍,解决了带小孩的青年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修建了砖土结构的自办药厂用房,为后来的自办药厂顺利投入生产创造了条件。将医院内原有路面先铺设成砖路,后又改建成水泥路,彻底改变了泥泞扬尘的状况。同时又修建了篮球场,为活跃职工业余文体生活提供了条件。在医疗楼东西两侧自行设计修建了两个花园,还建了一个花房。医院内道路的两旁栽植了高大的乔木,有法桐、杨树、梨树、核桃树......花园里常年轮番盛开着玫瑰、月季、菊花等娇艳的鲜花。漫步在院内的林荫道上,感受着四季常青的怡人环境,职工和病员的生活与休养有了一方安宁祥和的小天地。


02 爱国卫生运动

医院初期没有专职的清洁工和护工,全院的环境卫生由各科室分区包干负责,平时保持,定期打扫。科室内卫生自行负责;灭蚊灭蝇,由总务科和防保科具体负责。每周六由院爱卫会组织检查并列入科室考核内容。全院职工不分上下,不论岗位,全部积极投入到搞好环境卫生的工作中,为职工和病员提供了洁净良好的工作和休养环境。六七十年代,生活物资比较贫乏,为了补充丰富职工的物质生活,医院自办了养猪场、豆腐房,并派人到自办农场参加劳动,逢年过节杀猪分肉,并从农场运来一车车的油和面等,让职工们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也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能够继续充满干劲地投入医疗工作与劳动中去。医院也曾自办药厂,生产大型液体和部分西药制剂,同时每年组织采药队深入秦岭深山采集中草药为药厂生产中药提供原料。医院自主研发、自行生产的中成药五味子合剂、清解合剂针对当时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疗效甚佳,深受患者欢迎,同时也为医院增加了收入。1982年,周雅莲从西安医学院进修回来后,医院成立了中医病房,开展了一系列中医治疗消化性疾病、恶性肿瘤、颈椎病等业务,疗效颇佳,广受周边群众欢迎。


03人才建设

因为十年文革动乱中,中断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人才断层。医院人才极度缺乏,急需补充。医院于1970年和1978年自办了两期护训班,由临床医生和资深护士自编教材任教。结业后充实到临床和医技科室第一线,缓和了护理队伍人才短缺。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医院护理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又先后选送十余名年富力强的同志去武汉医训班培训,结业后回院充实到临床医技科室,医生的不足情况也有一定的缓解。1971年我从国防大三线调来我院,在医务科分管西安地区十来家军需工厂的医疗工业卫生、职业病预防、协调工厂与医院的医疗关系等。 


1975年医院筹建图书室和病案室。当时医院的所有书刊、病历等都是杂乱地堆放在墙角。我与赵廷秀接受了此任务后,多次去省图书馆学习参观,结合医院具体情况,绘制了书柜、杂志架和病历架的图纸,由总务科定制。我和赵廷秀按照拼音、笔画、病种等类别编写了几套病案索引。杂志装订成册,逐一上架,制定借阅制度。为全院医护人员借阅书籍杂志、查阅病历、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科学研究和提高理论水平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为加强和规范医疗管理工作,我在1980年调入医务科工作后,首先抓了医院工作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修订工作。将原有的杂乱零散的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收集、整理、补充完善,打印装订成册,使之完整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可操作化,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管理质量和医护质量的提高。后来又制定了医疗文书特别是病历书写标准,规范了病历书写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包括病历质量在内的医疗质量检查并刊出医疗简报,使病历书写质量和整体医疗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和提高。1980年以前,医院基本上只对军工系统服务。床位使用率仅有60%左右,门诊全年不足2万人次。随着改革的发展,我感到医院不能再继续囿于军工职工医院的思维定式,不做出改变将极大地限制医院的发展。因此提出了医院全面向社会开放,取消地方病人凭预约票就诊的办法。实施后使门诊量翻倍增长,床位使用率达90%以上,解决了病人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撰写了《试谈职工医院向社会开放》论文,刊登在1988年《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上。1988年调任门诊部主任兼改革办主任。期间加强了门诊规章制度的执行,调整理顺了门诊各种关系,使门诊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当年门诊部护理组被评为先进班组。随着医院改革工作的深入,1989年调离门诊专职改革办工作。提出并制定以医疗指标和成本核算的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我和张建军、刘桂英、方洪娣提取了全院各科1987年到1989年三年的30%约2000多份住院病历,对业务收入进行分解、核算、统计,对门诊各医技科室的收入进行核算,制定了参考指标,试行修订后成为正式方案中的经济指标。此方案施行后,医院改革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二甲医院的创建评定是医院改革极其重要的大事,而且是在全国进行医院分级管理的总体规划中进行的。当时医院距二甲医院要求的标准,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有一定的差距。我提出了“填平、补齐、提高”的六字举措,并将标准中的多项评价指标精准分解,逐项落实到科室,落实到每个人。做到“软件不丢分,缺项抓紧补上,已有项目要提高”的具体措施。二甲医院的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并在1996年顺利通过评定。


回味苦难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幸福,回忆过去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腥风血雨山河破碎的战争年代;成长于食不果腹、衣不暖身的困难年代;立业于文革动乱年代。岁月和时代的艰难,不但没有磨灭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反而磨练了我们意志,坚定了我们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信心。因为我们这一代是共和国成立后,党亲手培养十七年的第一批大学生,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忠诚于所热爱的事业,一生奋斗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后来的同志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环境条件早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接受了开放式教育和吸收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科学技术,不乏硕士博士高学历,基本理论功底深厚。时代给了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我们热切冀望他们能够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教授和管理专家,带领全院员工行稳致远,将医院推向新的辉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卓越贡献。